(資料圖)
津派文化,以開放包容之姿融南北風韻、匯古今智慧,在務實中求樂,在開放中守義,在煙火里見精神,在中華文明版圖上鐫刻出兼收并蓄、敢為人先的獨特印記。天津這座“九河下梢”的北方大埠,六百余年的歷史如海河奔流,匯聚了漕運的喧囂、碼頭的繁忙、租界的異彩、工業的轟鳴。在多重文化交匯激蕩中,津派文化淬煉出“亦莊亦諧、兼容并蓄、重實尚義”的獨特氣質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,系統梳理津派文化符號譜系,深入透視從建筑遺存到市井煙火、從傳統技藝到精神氣質的完整圖景,是賡續城市文脈、守護文化根脈的內在要求,更是塑造城市身份認同、激活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的戰略之舉。
物質符號:凝固的歲月與可觸的文化記憶
建筑是城市的“面孔”,一磚一瓦皆凝固著歲月的故事、流淌著文化的血脈。五大道素有“萬國建筑博覽會”之稱的風貌建筑,是近代中國開埠通商、中西碰撞的生動縮影。利順德大飯店的維多利亞回廊、老城廂的青磚灰瓦,無聲訴說著不同時代的市井記憶與空間敘事。周鄧紀念館、平津戰役紀念館等承載信仰的“紅色殿堂”,與五大道、小白樓等地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交相輝映,構成歷史風貌與革命精神的深度對話。天津“中西合璧、古今交融”的城市肌理,彰顯了津派文化兼容并蓄、守正創新的獨特品格,更堪稱中國近代城市多元文化共生的“活態標本”。
非遺是技藝的“活化石”,一招一式皆傳承著匠心的溫度、躍動著民族的記憶。楊柳青年畫“勾、刻、印、繪、裱”五道工序環環相扣,泥人張能在方寸之間塑造出“三分像人,七分像神”的傳神之作,風箏魏將《紅樓夢》人物繪于紙鳶之上,飛向云端,這些技藝不僅是手工藝的巔峰,更是民間美學的集中體現。媽祖祭典,官方以“護國庇民”之名納入禮制,民間卻親切喚作“老娘娘出巡”,這種“官民共構、雅俗共生”的傳承機制,使其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“津派范式”,生動詮釋了文化在官方與民間的雙向奔赴中生生不息的內在邏輯。